血染的風采

第一次聽見「血染的風采」,是我高中時候的事情。那時候因為參加國樂社的關係,常會到一些國樂樂器行去串門子、順便挖挖寶;所謂的「寶」,其實也只不過是一些中國演奏家的CD。在90年代初期,兩岸雖說是開放交流了,但是實際上台灣這邊還是封閉得很,想在市面上的唱片行找到這些CD,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唯有依靠「會到中國去批購樂器」的老闆們跑單幫、一盒一盒地從香港帶回台灣來。這些CD中不只國樂演奏,還有許多民俗演唱、或是中國連續劇的原聲帶,例如當年在台灣許多電視台都陸續播過的中國版「三國演義」也在架上。

 

乍聽「血染的風采」,就一個16~7歲的台灣年輕人而言,理應是相當遙遠、陌生的一種感受才是,但我卻是異常的感動;這一首歌曲無疑的是「愛國歌曲」的樣板之作,而且是「中國那邊兒」的愛國歌曲。但或許是歌詞的關係,他不會讓聽者在腦海裡浮現出「忠黨愛國」的熱血沸騰,而是生離死別的哀傷無奈,卻又毅然決然。

血染的風采
(詞:陳哲 /曲:蘇越 /領唱:梅艷芳)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妳是否理解?妳是否明白?
也許我倒下,將不再起來,妳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這樣,妳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也許我的眼睛,再不能睜開,妳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懷?
也許我長眠,再不能醒來,妳是否相信我化做了山脈?
如果是這樣,妳不要悲哀,共和國的土壤裡有我們付出的愛。


這一首歌作成的年代其實與現在十分接近,差不多是在八零年代左右而已,主要歌頌的對象是當年發生「中越邊境戰爭」時的中國邊防士兵。八零年代的「中越戰爭」在台灣的教科書裡是從未被提起過的,當時其實是中國主動侵略越共的邊境;但在當年許多發生激戰的山區,有許多民眾至今仍然相信中國官方的說法,堅持中國政府當年是由於越南侵略邊境、為了自衛還擊,才引發的「中越邊境之戰」。

結果這一首原本是為了「強化團結侵略的決心」所傳唱一時的愛國軍歌,在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之後,成了歌頌廣場上大學生、以及在廣場上遭到軍隊鎮壓而死去的人們,最貼切的歌曲。當時的在香港製作的許多聲援節目中,都可以聽到梅艷芳用低沉的嗓音唱出「六四」事件的「生離死別,卻又毅然決然」。

可是歌一但聽到這裡,就太政治味兒了,不喜歡這麼聽歌的人可以先沉澱一下,單純地聽聽不同於以往所聞的「愛國歌曲」,尤其是台灣的中生代,我相信今天台灣40~30歲左右的人,小時候都還是唱著愛國歌曲長大的,但絕大多數的人我想應該都是「口是心非、陽奉陰違」的嘟噥著罷了。是不是從小就有一股「反動的革命心態」呢?我想那倒不至於,單純只是歌曲很難聽、歌詞很酸腐罷了。

原本為了中越邊境戰爭而寫的官方樣板愛國歌曲,在六四民運裡被宣傳高歌之後,中共還唱不唱呢?似乎是繼續唱下去的呢!那這首歌可真是徹底的昇華了。這樣的歌,無論如何是脫不開歷史的,因為它是因運歷史而生的;但如果能因為其中的感人肺腑而放諸四海皆準,那台灣人其實不妨也可以聽聽看。

血染的風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