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出國,所以今天翹班;也因為這樣才終於有時間可以看電影。
目前比較有話題性、也比較讓我有一探究竟的衝動的,就只有『功夫』了。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喜歡周星馳的狂熱份子,雖然他拍的每一部片我都看過了,但這應該是拜第四台無限重播之賜,『功夫』是我生平第一部花錢買票進電影院觀賞的周星馳電影......說實在的好像也沒花到錢,因為票還是從我舅舅那邊拿來的公關票...

『功夫』的故事題材並不新穎;大意也不過就是一個原本一事無成的小混混,最後卻變成整部片子裡面功夫最強、而且以德服人的功夫高手;非常傳統的戲碼。裡面當然有很炫的反派、以及大量運用特效、動畫的打鬥,武術指導袁和平也的確為了片中的武打場景設計了很多令人目不暇給的招式。但是相較於1992年的威龍闖天關,或者是2001年的少林足球,『功夫』總讓我覺得『失去了什麼』;或許,這是為了能夠打入西方市場,周星馳跟現實所做的妥協吧。

就像片頭一開始周星馳踩壞了一顆小孩在踢的足球,並說了一句『還踢球啊!』很明顯地就是要觀眾一開始就將『功夫』這齣電影和上一部『少林足球』有所區隔。

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中曾經說過:『研究功夫,是要講包裝滴!』,所以功夫和足球結合在一起了。而看完功夫之後,我也有一個體悟:『研究國樂,也是要講包裝滴!』而這個包裝,或許就是電影。國樂不見得適合在每一齣電影中的每一幕出現,但是只要運用得宜,相信觀眾會因此對片中的世界更有印象。

功夫這部片子從一開始就連續運用了好幾首5~70年代創作的國樂曲來貫穿全場,從一開始的『東海漁歌』、『十面埋伏』,到後面的『小刀會』、『武術』,都很成功地配合場景流瀉而出;即使過場之間樂曲的轉換或許仍然有點瑕疵(這或許是因為這些音樂來自不同的曲子,而非全新的一系列製作),但是平心而論,周星馳在這方面的堅持很明顯:『他希望觀眾看到的、聽到的都很中國。』

我上BBS電影版去看,功夫的配樂的確引起了許多人的討論,但是反應兩極。喜歡的人認為『整部片子的配樂很有新意,而且十分合景』;不喜歡的人則說『無法隨著音樂共鳴,樂段太分散、太吵了』。從我的觀點來看,喜歡的人反而說錯了、不喜歡的人反而發現了重點。因為所有的國樂配樂全部都不是為戲譜寫的新曲、自然而然樂段分散,只不過是讓新一代的多數人有了接觸這些舊旋律的機會;而5~70年代的國樂合奏曲多半帶著『慶典風』(尤其東海漁歌的部分當年是為了毛澤東祝壽而寫的),自然而然陜甘地區或是廣東大戲中的鑼鼓鈸磬的運用不在少數。從我的觀點來看,這樣的配樂或許不見新意(對我來說是已經聽過上百回),但卻已經是很難得的大膽嘗試。

在李安的『臥虎藏龍』片中,羅小虎和玉嬌龍在大漠中的那段打鬥,運用的就是國樂曲中的中阮協奏曲:絲路駝鈴。但是片中重新加以編曲、以符合打鬥動作的起落與劇情的高低起伏。就單一個點來看,這一段是非常成功的改寫(也因為是改編自他人作品,當初還發生版權爭議,所以原聲帶中找不到這一段音樂),但是就整部電影的配樂來看,周星馳膽子更是大得多,他讓整齣電影的配樂幾乎全部都是國樂,而且全都是2~30年前就寫好的曲子!或許其中也帶著向5~70年代武術電影致敬的味道吧。在臥虎藏龍中,馬友友的大提琴低沉繚繞貫穿全場,也表現出古老中國的氛圍,但是就國樂的立場來看,串場式的巴烏、笛蕭、胡琴、琵琶、鑼鼓點,卻淪為配角中的配角。

我自己接觸國樂,所以我自己也了解國樂先天的弱勢,但是並非完全沒有長處;中國樂器在處理軟調性、或者感性的、或者充滿地方韻味的部分,還是獨樹一格的;但是要如何讓中國音樂在樂章中不再只是『串場的配角』,而能成為『協奏的主角』...或許還是要靠『包裝』吧!

該怎麼包?看看功夫片裡使用的都還是2~30年前『前浪』的作品就應該明白,華人國樂界的『後浪』們是該從事更多創作、少做一點爭鬥了。

希望有一天能在更多的電影中、甚至是時裝電影、甚至是西方電影,聽見長城隨想、聽見太行印象,甚至是流水操、秋韻、莫愁女;直到某一天因為『看到電影、聽了其中的全新國樂配樂而有所感動』,而有『更多的人開始演奏這些樂曲』,國樂的推廣才能在『女子十二樂坊』之外,找到更多人欣賞,卻不失其原有優雅的樂性定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