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BBS上看見有人介紹了林志炫的一首歌,歌名叫做『鱷魚的眼淚』。林志炫唱歌的功力應該不需要我來贅述,他一直是我很欣賞的歌手之一,不過今天這份介紹最吸引我的並不是林志炫,而是歌名的由來。
古埃及的草紙文獻裡有記載:『假如鱷魚在水邊發現人類,會用盡一切方法殺死他,然後流著眼淚把人吃掉。』;在古希臘與羅馬的傳說中,鱷魚會發出一種奇怪的呻吟和嘆息聲,讓路過的人因為好奇而靠近,鱷魚就利用這種方法來捕殺人類;不過深究起來,『鱷魚的眼淚』這個詞彙最早是出現在西元三百年作家司巴特阿諾斯(Spartianus) 所寫的『皇帝的生活』(Lives of the Emperors)這本書當中。中古世紀時,不少法國和英國的文學家也曾經在書中提及『鱷魚的眼淚』這個詞彙,例如英國的約翰.霍金斯(Sir. John Hawkins)就曾經寫到:『在這條河流裡,我們看到許多鱷魚,牠們的天性就像狂熱的信徒一樣,發出哭泣、嗚咽的聲音,吸引獵物向牠們靠近,然後再一口吃掉這些獵物。』。

西元十三世紀,法國修士安格利卡(Anglicus)在自然科學的百科全書當中寫到,當鱷魚發現有人在水邊或懸崖時,會有所謂的三部曲:先將人咬死、然後對著死去的獵物哭泣一番、最後再將人吞下去;十四世紀時,另一名英國爵士孟德斐,則把鱷魚殺人時流眼淚的神秘傳說寫進他的遊記裡,讓『鱷魚的眼淚』成為一般讀者大眾都能理解的通俗說法;到了十六世紀,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更在他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Othello)裡提到鱷魚會流假眼淚、藉此激起獵物對牠的同情。(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中寫道:『假如地球上充滿了女人的眼淚,那一滴滴落下的,都是鱷魚的眼淚...』。)類似的描述也同樣出現在英國文學家培根的作品當中。

於是,『鱷魚的眼淚』這個詞彙就這樣一代又一代被沿用至今,如今成了非常通俗的俚語:『Crocodile Tears』,就是『貓哭耗子假慈悲』。

林志炫的這首歌是利用『鱷魚的眼淚』這個傳說來比喻愛情;在愛情中總有一方是扮演著鱷魚的角色,等著另外一方踏入自己的陷阱之中,當鱷魚要把妳『拆吃落腹』之前淚珠盈眶,妳還以為鱷魚用他的眼淚在表達悲傷與歉意,殊不知那根本只是他的生理反應罷了。

林志炫 / 鱷魚的眼淚

你慢慢靠近 無聲無息

風平浪靜 潛藏著陷阱

我步步為營 在你的領域裡

擔心突來的 致命一擊

愛既然已粉碎 又何必再拖累

連最後一滴淚 在風中搖搖欲墜

我忍住了傷悲 配合你安排的騙局

看著你留下 鱷魚的眼淚



你說不得已 身不由己

所有決定 聽命於天意

是我不小心 闖入你的禁地

和自己玩著 危險遊戲

愛既然已粉碎 又何必再拖累

連最後一滴淚 在風中搖搖欲墜

我忍住了傷悲 配合你安排的騙局

看著你留下 鱷魚的眼淚



是真心的懺悔 是假面的慈悲

我看清了真偽 已不能全身而退

你迂迴地包圍 還不如解決得乾脆

何必再浪費 鱷魚的眼淚



我失去呼吸 斷了思緒

你的嘴角有 一抹笑意

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比喻,只不過事實的真相倒也十分殘酷。愛情的追求、分合往往就像你來我往的狩獵大賽,在追逐獵物的同時,自己可能也是別人所要競獵的對象;患得患失地追逐著對方的同時,卻也是最容易失去自我的時刻,對方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彷彿都散發著不可抗拒的光輝,讓自己朝著對方一步一步走近,直到陷落其中而無法自拔;到了這個地步,誰是獵人、誰是獵物,其實已經難說得很。若是因此百年好合也罷,怕只怕在真心付出之後、全意期盼之下、對自己而言對方早已一日不可或忘之時,他卻流著淚、苦著臉來求告別;不論告別的理由為何,是懊悔、是道歉、是不捨、是無奈,總之在席捲了妳所有寶貴的付出之後,就此從妳的生命中煙消雲散。

人說風捲樓殘,可殘的不只是樓,連心都碎了;風捲過後或許還剩殘樓,心意全給了卻問還有何賸下?女人若此,男人亦然。

流淚的鱷魚卻早已在飽餐之後他處快活去了。

企圖促成分離的哭泣,都是虛假的鱷魚眼淚;因為真心的眼淚,往往不是為了達成『離去』這個目的而流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