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173.JPG

除夕夜的電視節目一如往年地難看到了極點,勉強守歲到了凌晨三點,還是不支睡去,一早醒來已經是上午十點半了;大年初一就睡到十點半,感覺好像很頹廢,有必要趕緊找點搞頭來活動一下,尤其是一早的天氣看起來相當不錯,那就來去騎車吧!

在樓下整裝待發時,撥了通電話給亞鐵雄、想要約他一起騎,結果老派的他說要去「拜年」;既然是這樣我就自己上路了,決定往大直去、拜訪「劍潭古寺」。

今天的河濱車道人是特別的少,不知大家是還在睡覺、還是都往南部跑。人一少,騎車的感覺就特別好,加上天氣晴朗卻不熱,我決定稍微繞一下,先騎到社子島、再過洲美橋,之後接上基隆河右岸自行車道。後面這段自行車道路線我從來沒騎過,但自詡為「人間GPS」的我也不怕迷路,反正沿著河往上游走就對了。

IMG_3165.JPG

【基隆河右岸某個休息區(前方可看到大直橋)】

IMG_3171.JPG

從三重出發到抵達大直美堤疏散門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遠,即使已經刻意從社子島繞遠路、慢慢晃過去,也只花了一個多小時而已。出了美堤疏散門、沿著美麗華旁邊的敬業三路走、接上北安路,抵達劍南路路口,劍潭古寺也就到了。

IMG_3193.JPG

IMG_3202.JPG

有不少騎自行車的車友都會去挑戰「劍南路」,這條路線越過文間山、經過山上的鄭成功廟,最後接上故宮旁的至善路;不過應該沒有多少人知道,劍潭古寺就位在劍南路起點旁的巷子裡。

既然名叫「劍潭古寺」,為什麼這座廟不在劍潭、跑到大直來了咧?這當然是有一番原委的。話說,這座寺啊,是有歷史的……寺如其名,古寺一開始是建在劍潭北岸、劍潭山南麓,背山面水,風景清幽。根據民間傳說,在明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時已有人在該地結庵。康熙56年(西元1717年)有僧人在劍潭北岸以茅草蓋「西方寶剎」;乾隆38年(1773年)吳廷詰等人重建,因寺臨劍潭,改名「劍潭古寺」,之後直至日據時期才遷移到大直現址。

IMG_3179.JPG

現今的劍潭古寺是已經整體翻修、改建過的了,由於深藏在巷子裡,其實知曉的人並不多,即使見到這座寺廟的外觀,也看不出來這間廟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痕跡。

IMG_3180.JPG

在金碧輝煌的正殿旁,有一個小小的碑林庭園,園子裡有個涼亭,是用「古」劍潭古寺在改建時留下的石材蓋成的,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部份,例如寺門石柱、信徒捐獻碑、廟柱楹聯…等等,都算是用另外一種形式保留了下來。這間古寺在日據時代遷徙時,辜顯榮是花了大錢的信徒之一,因此他也立了根石柱,上面刻著:「潭深幾許願菩薩慈悲化作十方甘露八功充滿濟群生」,落款「信士辜顯榮重修敬題」,這根舊柱雖已飽經風霜、斑剝不堪,看得出歷史的痕跡,但其上的字跡仍然深刻,顯然在過去有受到相對較佳的保護。姑且不論辜顯榮在歷史中的功過,他畢竟是一個活躍於百年前的歷史人物,但當自己親手碰觸這些穿越時空留存至今的古物時,總彷彿是跟那個年代的時空產生了聯結;這些回想起來很遙遠的人事物,其實就在眼前、伸手可及。

IMG_3185-1.JPG

IMG_3184.JPG

IMG_3185.JPG

寺前的青瓦山門,上面寫著「劍潭古寺」四個大字,題字者則是辜振甫、牌樓修建的年代則是民國61年。辜家從日據時代古寺遷址、到後來捐款建構山門牌樓,和這間古寺的關係顯然非比尋常,也難怪寺中的比丘尼師傅會對來客說「這是中信辜家的家廟」,而我想這應該只是一種攀援的連結,不一定是真的。

碑林裡還有一座咸豐二年(1852)的「奉憲示禁碑」,立碑者為「署臺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加十級紀錄十次張為」,碑文都已經模糊難辨了。古寺門柱上的對聯則是寫著「劍氣沖霄呈北斗,潭光印月接西天」。

IMG_3183.JPG

IMG_3174.JPG

碑林旁的桃花開得很漂亮,雖然不是很茂盛、有點疏落,但反而有一種點綴的美。

IMG_3177.JPG

IMG_3176.JPG

平日罕有人至的古寺,今日卻出現了不少香客,想必是大年初一之故,我騎著自行車前去,一來不方便將車牽入廟埕、二來香客太多,我也只好冒險將車子停在寺外,儘量讓車子保持在視線範圍內,多拍幾張照片;可是古寺裡的十八羅漢像、日前才從廈門「物歸原寺」的古鐘就都沒機會拍到了。

IMG_3182.JPG
【簷角的螭吻】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龍生九子之一,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所以寺廟宮殿多將其像塑在高處,意在防火及守衛。
(有網友指正:此應為「鰲魚」,螭吻是咬在正脊的兩端。併供大家參考)

IMG_3181.JPG
【有五爪的才是龍】

IMG_3195.JPG

大年初一就過得這麼健康、知性、感性,春天似乎也不遠了,這應該會是很棒的一年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