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塞德克巴萊-彩虹橋.JPG

 

走出戲院,我終於可以附議我自己提出的可能性:這真的是一部根本不必拆成上、下兩集來演出的一部電影。「彩虹橋」有三多:戰鬥場面多、唱歌跳舞多、子彈多。我必須要特別強調:「太多,不見得代表不好。」但如果是因為劇情零散空洞而必須靠這三多來彌補的話,那就不好了。

 

看完了下集,反而對上集產生了「也沒那麼糟糕」的反省。不知為何,在下集的開始不久就出現了應該是全片最悲傷的場面;集體自殺。這原本應該是相當沉重、相當有劇情張力的一段,可是我認為這一段劇情的編寫真的不夠好;當我還沒和第一集產生足夠的連結時,大夥兒就開始自殺了。真正震撼到我的是「怎麼會有人這樣在編劇的?」也許是我已經事先了解故事的經過、內心早有其他的定見;也許是原本的編寫是以一部完整電影(而非上、下集)的節奏來思考;當然也有可能就是劇情編寫太糟糕而讓我對這樣的劇情安排產生質疑。總之,這真是一部(或者該說「兩個半部」)充滿「劇情編寫越看越鬆散、不知重點何在、爆點何在,但是卻充滿細節」的一部七億奇片。


三多之ㄧ:戰鬥場面多。
 

其實嚴格來說,「彩虹橋」中安排了好幾場的戰役,從我的角度來看,確實每一場都很精采,我可以體會到為何魏導不願意捨棄任何一場的那種心情;可是站在一個觀眾的立場來說,當每一段戰鬥的精彩度都有80分以上、但卻一連安排了7~8場,觀眾們已經無法分辨「到底哪一段才是最高潮的重點」?我認為魏導「太貪心」也「太急切」了,忽略了「高潮是需要鋪陳的」,我認為所謂的鋪陳絕對不是「在大量的戰鬥場面中夾雜著幾段文戲」這麼簡單,更何況魏導的文戲都很短暫,若是這些很有發揮空間的文戲都能夠拍長一些、剪多一些,並且將切割成過多段落的武戲濃縮成少段一些,整個片子給人家的感覺或許就會完全不同。

 

三多之二:唱歌跳舞多。


賽片不論是上下集,音樂和歌謠都是沒話說的,族裡傳承下來的歌謠遺產確實很動人,只不過在下集個人覺得有點用得太多了。先說歌唱的部份:不管是婦女集體自盡的片段、或是馬紅莫那帶領婦女勸降達道莫那的片段,都有位婦女在吟唱著賽德克族的傳統歌謠,我猜想導演會在那些地方安排那些歌謠,一方面當然是為了那歌詞的內容很符合當下的情境,另一方面也是不希望畫面「太乾」吧!不過我個人覺得,就像中國山水畫的「留白」一樣,如果可以無聲、無言、無語,是不是更能傳達出其中的淒美?

 

我不曉得我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又落入了「漢文化」思想的框架中,我儘量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其中有幾段音樂和舞蹈的場景,我也認為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例如在上集中、賽德克青年在伐木時唱的「出草歌」,我覺得那就真的是非常棒的一幕;而接續上、下兩集的女聲獨唱,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串連起上下的劇情,這也是歌曲運用得宜的地方。

 

上、下兩集都有一段莫那的獨舞,我只能說:如果導演是想表達莫那魯道的無奈和力有未逮,那他真的是成功了!因為看著他跳戰舞、唱出草歌,我只感受到老人家的跟不上節奏和無力的遲鈍感,(在此我要向林慶台牧師致上深深的歉意,您豁出去的表演被我批評成這樣…)這也是我覺得很突兀的一個場景。

 

三多之三:子彈多。

 

前面幾場的戰鬥場面,我都覺得設計得非常具有巧思且極具特色,充分表現出賽德克族擅長的作戰方式,同時節奏明快、具有張力即爆發力,尤其配樂中運用了口簧琴 (雖然口簧琴是用來求愛的樂器),更是把賽德克戰士的敏捷、迅速、飄忽、慓悍展露無遺。可是戰鬥風格打從族人搶到兩挺機槍之後,就全變了。

 

尤其是最後一場戰役(應該是要奪回馬赫坡部落),場景就好像是我看過的二戰片或者是越戰片一般,有越戰片中攻佔村莊的畫面、有二戰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塞班島戰役的場景(咦,本片監製吳宇森好像導過某片…),再加上一個儼然就是藍波化身的13歲青少年、口銜彈匣在英勇地衝鋒陷陣,時空彷彿從上個世紀的30年代初期來到了70年代。我霎時錯亂了!我只能告訴自己:或許魏導就是要我產生這個錯亂的效果吧?畢竟那是個錯亂的時代啊!


又或者這最後一段戰役其實就是吳宇森監製要魏導加進去的?這樣就合理多了!

 

在下集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幕:


第一幕是當賽德克的青年們首次看見敵機臨空,不停地舉槍向天空的飛機射擊,莫那魯道出來向賽德克青年們高喊了一聲:「難道你們就這麼害怕嗎?」這一幕把莫那魯道的氣勢、沉穩完美詮釋。


另一幕是:馬紅.莫那(溫嵐飾演)的丈夫-薩布-遭敵方追殺,勇敢果決地選擇跳崖求死;當他飛散著頭髮、向下墜落,他的目光迎上了在另一個戰場、恰好抬頭看著日軍投下毒氣彈的馬紅的目光;這個剪接轉折十分的俐落,雖然畫面很短,可是卻讓我瞬間感動得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


只有片段精彩是不夠的,我還是要回頭來說劇情。在欣賞這部片之前,提出了幾部片子來對比賽德克巴來,我提出了:與狼共舞、大地英豪、以及阿波卡獵逃。在看完太陽奇與采鴻橋之後,我的評語是:賽德克巴萊的爽片指數不如阿波卡獵逃、劇本編寫大輸與狼共舞、就連大地英豪都勝在節奏明快且劇情簡單。

 

這麼比較對魏導不見得公平,因為我拿的都是一些商業片;可是魏導拍攝的也不是紀錄片,片中對於塞德克族的生活側寫不夠深入、對於日本殖民的闡述也流於局部,因此也算不得是記錄片式的影片。我將這種型態的電影稱為「史實電影」,他和「南京-南京」或是「太陽帝國」那種「歷史電影」-以某段歷史為背景拍攝出來的虛擬故事-不同,這應該全都是根基於魏導「一定要拍出史實」的堅持;只不過就連記錄片也許都有個人角度或觀點在其中了,我覺得「賽」片其實也還是充斥著魏導的觀點。不過這是藝術創作者自己的選擇,我不加以評論。

 

下集中除了花崗一郎全家、花崗二郎的故事都被劇情給擠壓掉之外,徐若瑄主演的高山初子更像是被神隱一般。我在想:既然都用了徐若瑄來演出這個角色,那當初應該拍攝了許多片段在這個角色身上吧?(連帶著花子、一郎、二郎應該也是)如果一開始這個角色真的就沒什麼戲份的話,那又何必讓徐若瑄來演出呢?

 

幾位日本角色也都像是客串一般,不管是上集演出佔領台灣的將軍一角的日比野玲、演出日警小島的安藤政信、演出平定霧社事件將領的日本老牌硬派河原先生,他們能發揮的機會都被壓縮掉、從劇本裡被神隱掉了,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情;如果魏導沒有說出霧社事件中屬於日本人那一方的故事,那麼整個故事還是沒有說完、說好,非常可惜。而其中最讓我覺得失望的是「小島」這個角色;從下集裡我看不出來他對喪失親人的悲慟將他化為復仇魔鬼的情感轉折(史實中他的妻子並沒有死於「公學校」之役中,不過他有一個兒子慘遭馘首。) 而從幾個日本角色的編劇來看,我認為魏導對日本方的詮釋太友善了,刻意淡化反而變成一種虛假的文飾,這對於標榜要拍出「史實」的魏導而言,如此的劇情安排對賽德克族人也就未必公平;當觀眾感受不到賽德克族反抗的充足理由時,看見的就只是赤裸裸的嗜殺而已。

 

所以,其實我是希望導演能夠重新剪一個濃縮成一部片的版本,並且增加文戲、刪減不必要的歌謠舞蹈、讓劇情更佳流暢的版本;當然,這個前提是導演還必須要有片段可以使用,以及魏導必須看到這篇文章。


最後我實在不得不提到那「足以讓觀眾在觀片後再多扣10分」的族人過彩虹橋片段,其特效程度猶如我小時候看楊麗花歌仔戲、當主角騰雲駕霧時所使用的噴霧加上七色虹彩(甚至稱不上動畫特效!)尤其當莫那魯道帶著所有族人面無表情地走過彩虹橋時,我以為他們是在走向凱達格蘭大道要向總統遞交抗議書!

 

賽德克巴萊看完了,連我自己都很難想像關注這部片的完成,不知不覺就已經八年過去了。我很高興魏導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即使這個夢想的成果或許不盡我意,但是「天下事起能盡如人意」呢?所以即使魏導堅持自己的說故事方式,我也沒有意見,畢竟完成這個全台灣「前無古人」的空前紀錄者是他、不是我們這些嘴砲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賽德克巴萊
    全站熱搜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