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辦公室裡面常會有人主動寄來一大堆的文宣或是印刷品,其實裡面有不少很實用的寶貝,例如司法周刊、司法快訊、中正文化中心節目表、公視之友...等等。反正整間辦公室大概只有我會想看這種東西,在請示過辦公室裡那位資深的阿姨之後,我就開始蒐集這類有意思的「辦公室廣告信」。前兩天院內的派信大叔又丟了一疊信件近來,裡面夾了一本國家兩廳院的節目單,我開始隨手翻閱,一邊喝口水稍事休息。


在高中、大學期間、還有玩社團的時候,我可是國家音樂廳的常客;尤其是高中時代,社團裡的學長、弟會在音樂會開始之前就選定好想聽的場次,然後找社團各樂器的老師去弄便宜的票;音樂會當天大家總是會到社辦去集合,然後一路說說笑笑地到國家音樂廳去。學生很窮,往往都是買最便宜的票,不是坐在最後面的位置、就是最高那一層。但我們深知這種音樂會往往不會滿場,特別是那些拿了貴賓席票券的達官顯要們,他們總有更重要的婚喪喜慶要趕攤,不會出現在這種文化場合裡。所以幾年音樂會「歷練」下來,我們開始學會觀察「前方哪幾排空下來的機率比較大」,然後前仆後繼往前坐;買200塊錢的票坐1200塊錢的位子是有可能的,但還是要看音樂會的內容來個別判斷。

翻閱國家兩廳院的節目單,很容易就回憶起這些事情,我想找找看接下來兩個月有什麼國樂的演出......咦,有了,「千人胡琴大匯演」...哇,這是什麼(差點把嘴裡的茶吐出來)千人匯演,去哪裡找一千個會拉胡琴的樂團團員來一起演出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也坐不下吧!

********************************************************************************
國樂+搖滾band =*&%#$#@$!
絕對不是亂七八糟,而是無法筆墨形容的震撼!
千人胡琴大匯演與顛覆您印象的東方傳奇搖滾LIVE SHOW!
即將於96年4/28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引爆
趕快提起你手邊的胡琴,呼朋引伴的來參與本次兩廳院的歡慶盛會吧~
********************************************************************************

節目單上沒有寫得很清楚,而且這似乎不是在廳內演出的,我直接上網路去,在主辦的采風樂坊網頁上找到相關的訊息:『為慶祝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成立20週年,兩廳院將於96年舉行一系列歡慶活動,並於4月28日在兩廳院廣場進行一場千人胡琴大匯演活動與廣場搖滾音樂會,並希望在這值得紀念的一刻,能有您的親自參與和見證。』原來,只要會拉胡琴的人都可以參加演出,換句話說,連我也可以去報名參加哪!

網頁上還提供了「賽馬」、「良宵」這兩首曲子的新改編譜。說起這兩首曲子,凡是學過胡琴的人一定都練過,因為這兩首曲子雖然一快、一慢,但都是初學者在擺脫「練習曲」階段之後,會首先接觸的、較簡單的曲目。可是琴練到後來,會發現像這類旋律簡單的曲子,反而是最難詮釋的,這次采風樂坊用這兩首曲子來玩大合奏,想必是著眼於「容易上手」這一點。我抱著十分好奇的心情把新改編譜下載到電腦裡、解開檔案,沒想到裡面還附上了兩首新改編曲目的試聽檔案,馬上播來聽聽看。

不知道是我太老土還是現在的國樂發展太多元,沒想到這一次千人匯演的曲目竟然改編成「電音版本」了!節目單或是網頁上寫的「搖滾」其實不太正確,如果要我來形容,我會用「台中夜店的恰恰」或是「白手套台客舞」來形容。這實在是...連我都詞窮了。當自己看著新聞播著大甲鎮瀾宮的陣頭裡開始出現「電音三太子」而笑得前仰後合時,我沒有想到國樂界也已經必須用這種音樂風格才能向外推廣了。

這樣的編曲,其實是很新鮮的,過去傳統的國樂曲比較少被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所以如果是抱著純粹欣賞的角度,其實是相當有意思的,讓我在舞廳或者是霹靂布袋戲的配樂裡聽到這樣的作品,我想我一定會笑得非常開心。但是一場打算邀集千人匯演的胡琴音樂會、到場的人要演奏的卻是電音版本的「賽馬」「良宵」,我個人就覺得有點難過。我相信縱然不改編成「電音版」,只使用傳統編曲的千人版賽馬絕對還是震撼人心。

一千人演奏「賽馬」,場面散發出的可以是一種國樂普羅大眾化的力量;一千人演奏「電音賽馬」,外人聽見的可能只剩下「電音」和一千把胡琴的音量。主角到底是「電音」亦或者是「千把胡琴」,只怕任誰都難以回答。

這就好比一位知名畫家畫了一幅很有藝術價值的畫,為了推廣這幅畫,所以請一位精通雜耍的雜耍師把畫頂在頭上來招攬觀眾。在這裡有一個前提:不管是畫家或雜耍師,在他們的專業領域都有值得敬重之處;但是讓雜耍師頂著這幅名畫而行,主題到底是為了突顯雜耍師的技術精湛,亦或者是突顯那幅畫的藝術價值呢?如今找來了一千位學畫、愛畫的學徒們一起來畫畫,畫完之後再讓某位雜耍師把畫一層一層疊上去,屆時大家眼光看著的、心裡關注的、口頭宣傳的又會是那一千幅由一千位愛畫的學徒所畫的畫,亦還是那位頂著一千幅畫的雜耍師呢?

平日同朋友說說笑笑,我老愛拿洋溢著濃濃台客風格的「台中恰恰」、「白手套舞」來開開玩笑;而家住路旁的我不時也可以在夜裡聽見把音響開得很大聲、放送著「董茲董茲」電音舞曲強力節奏的改裝車青年。殊不知我口頭上的玩笑其實都是一種「揶揄」:一種對「台客次文化」的諷刺;也或者可以說其實我是在開這塊自己居住將近三十年的土地的玩笑。但即便被歸類為次文化,那始終也是一種庶民文化的表現,或許這一次音樂會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被催生出來的也說不定;換句話說,這種「電音曲風」已經變成了一種足堪推廣、被大眾喜愛的音樂風格了。

真的是這樣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