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一個學弟在討論職棒場上有關『二軍』的概念,聊著聊著,他突然問了句:『那麼二軍與農場的概念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回家想了想,覺得還是寫成文字會比較周延一點。

『二軍』這個名詞是相對於『一軍』而產生的,意即『一軍』是在主戰場出賽的先鋒部隊,而『二軍』就像是『預備隊』一樣隨時替換增援。

所以一軍的教練團和二軍的教練團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作用:一軍的教練團必須像是在將軍(總教練)帶領之下,熟悉各種作戰方式(換投時機、推進戰術...等等),教練與選手之間彼此分工合作、各司其職;而二軍的教練團則比較像是『糧草與兵源補給官』,必須隨時掌握手中援軍的備戰狀態,將手中的球員盡量調整至可以上場的程度。

而在電視台轉播美國MLB比賽時常可聽到球評所言及的『Farm』,其概念可以直接由字面上來做最淺顯、直接的解釋:『就是農場。』
 

剛進入職業體系的棒球員就像是農場裡的初生之犢一樣,必須先在農場成長、茁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被帶到大城市去『見見市面』。而以MLB的狀況來說,農場指的應該就是1A~3A這個體系的運作。循序漸進的征服每一個階段之後,才有機會登上大城市的舞台;而在農場裡面追求成長的方式,就是『不停的比賽』,讓球員在不斷的比賽中成長,『Keep trying and learning』,這就是農場系統。
 
因此,我覺得二軍和農場的概念其實是不太一樣的。二軍兼具了『調整、增援、休養、復健』等功能,而農場的概念則是偏向『能力養成』。
 
美國MLB3A聯盟除了能力養成的作用之外,很明顯地也兼具二軍:『調整、增援、休養、復健』的功能。至於1A2A甚至是Rookie聯盟,對於MLB等球團而言,主要還是著重於其『養成』的功能。
 

而日本NPB的二軍,則因為沒有相對於MLB1A~3A體系一般的深度與全面,所以在其球員養成上其實是稍遜一籌的。但是他們靠著強烈競爭的『高中甲子園』棒球賽,以及從小養成的打球習慣,依舊可以培育出不少好手,退萬步言,即使不成好手,這些種子也在日後成了支持國家發展棒球運動的重要關鍵力量。


當然,NPB的二軍還是有養成的作用在裡頭,不過我們可以打個比方:


一個技術還不是很純熟的臺灣年輕旅外球員到NPB去,很可能會有種『困在二軍』的感受;但是如果是前進美國的MLB,一切由Rookie聯盟、1A2A等聯盟開始職業生涯,感覺上則是很自然的一種篩選方式,並且循序漸進,成效會逐漸浮現。
 
至於反觀臺灣的CPBL,由統一獅、La New熊兩隊所建立的機制,基本上還是偏向NPB的『二軍』概念,是提供在主聯盟比賽的球員與教練團一個『調整、增援、休養、復健』的空間,但是因為組成球員有不少是具有代訓身分,所以從某個角度來看,實際上還是帶有『養成』的期待在裡面
 
即使這已經是CPBL這個頹敗聯盟中相對值得可取的作為,但是事實上熊、獅兩隊的二軍人數、競爭強度、教練團深度都還不夠;換個角度來看:『其實兩隊也只不過是根據聯盟的規定,把規定的四十人名單補滿而已』,而且除了熊、獅兩隊有所作為之外,其餘各隊對於二軍組織所投入的資源彼此之間落差太大,『裝死的裝死、扮傻的扮傻』,肖想著『省大錢賺小錢』的結果,要產生足夠競爭強度的二軍制度實在是難如登天,更別提可以達到什麼『以賽代訓』的真正效果。因此在臺灣的CPBL,其二軍制度在『養成』層面上幾乎可以完全被忽略,而這當然違背主事者一開始對代訓制度的天真期待。

 

最後,還是不能免俗地鞭個兩下:『最好是臺灣職棒發展了17個年頭,主事者還敢聲言草創!去你馬的共體時艱!滾你涼的不離不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