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在台北住了一輩子,但對自己居住週遭的這些區域,卻不一定有最基本的了解或認識。有些時候是因為「習慣成自然」,反正不了解日子一樣要過;有些時候是因為世事多變,曾經的喧騰一時已經被淹沒在時間洪流裡。不變的是這些興衰起落在歷史角落的註記,變動的始終是人:人的態度、人的認知、人的記憶、人的作為。

00.JPG

我在小學時代的暑假,便常自己搭乘公車過台北橋,到位於延平北路上的太平國小去學游泳。游泳技巧是絲毫沒有長進(大學同學有不少看過我游蛙式還會向後退)但好管閒事的問題倒是很多;例如:「為什麼太平國小要叫做『太平』國小?為什麼不是『延平』國小?」這個問題,我媽、我爸、我週遭的同學、甚至是從小便就讀太平國小的親戚及老師們都曾經被我問過這個問題,但我始終沒能從他們那兒得到任何一個十分肯定的答案。

原來,今日的延平北路一帶,就是日治台灣時期所謂的「太平町」;當年日本在佔領台灣之後,於公元1898年(日本明治三十一年)根據日本天皇的敕令而設立,一開始叫做「大稻埕公校」,後來在1922年(日本大正十一年)改成「台北市太平公學校」。從學校的名稱其實就可以一窺當年的政策或情勢:剛佔領台灣不久便設立公學校,使用的仍是該地區的舊稱「大稻埕」;後來局面穩定、隨著台灣總督府於1919年落成、台北城各區域順利發展規劃,延平北路一帶被規劃為「太平町」之後,校名也隨之更新為「太平」。

這就很合理了嘛:「太平町的小學,當然就是太平國小囉!」這短短十餘字的純粹敘述,卻一下子就包括了日治、國民政府遷台以降的歷史變遷。

日治時代的「太平町」,是從舊台北城的「北門」走出去之後,直行來到淡水河岸邊的一整塊區域;在公元1895年日本人自鹽寮登陸台灣之後向南行軍,便是順著今日的延平北路通過「北門」,接著走在延平南路上,之後抵達當年滿清政府在台灣所設立的最高行政機關:「台灣巡撫及布政使司衙門」,亦即今日「中山堂」的所在地。

A01.jpg
【左上右下︰北門與台北郵局,至今日仍無太多改變】
【右上左下︰1895年日軍由北門進城,走在今日的延平南路上】

當年在舊台北城五門範圍內(即今日所謂的博愛特區)自然是熱鬧無比,各町各通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但最多的商業活動仍是沿著淡水河岸邊的在進行。例如西門外至淡水河岸的區域舊稱「艋舺」;這個地區從清朝道光年間便有青樓名妓聞名(這點倒是古今一點兒也沒變:商業活動與聲色娛樂始終是秤不離鉈、鉈不離秤)在日治時代則是將西門外的這塊區域劃為「遊廊」專區(風化區),範圍約為今日貴陽街、華西街、西昌街一帶。

走出「北門」後,前方便是舊稱「大稻埕」的區域了,這塊區域在日治時期主要被劃分為「太平町(今日延平北路一帶)」與「永樂町(迪化街一帶,較靠近淡水河岸邊)」,今日「太平國小」與「永樂國小」便隔著延平北路相對而立,兩根分別寫著「太平」、「永樂」的立柱,就好比成為那個時代的註記一般,分隔並標誌出不同的丰采與記憶。

永樂通.jpg
【日治時代的永樂町】

A07.jpg
【今日位於延平北路上,分立於永樂國小、太平國小旁的立柱】

走出台北舊城區,順著太平通(今日延平北路),當年的台北人們便來到台味鮮明、最流行時尚的寶島新樂園!今日的延平北路串起了長安西路、南京西路、民生西路、歸綏街...等重要街道,北接台北橋頭、南接忠孝橋下的鄭州路。當年太平町充斥著大量的商業來往,由大稻埕碼頭上岸的貨物川流不息(今日的民生西路底),有錢有閒,就難免追求有聲有色;太平町進而發展出充滿台灣特色的聲色娛樂,與台北舊城區域內有條不紊、一板一眼的「本町通(今日重慶南路)」、「榮町通(今日新公園西入口外衡陽路)」、「京町通(今日博愛路)」、「表町通(今日館前路)」...等地區來相較,實在會令人產生猶如置身不同國度的錯覺。

延平北路與太平町通今昔對照
【昔日太平通與今日延平北路對照】

公元2007年七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把位於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交叉口的「黑美人大酒家」建築列為文化古蹟,見證日治時期「太平町」一帶風靡台灣、盛行一時的酒家文化。

01.JPG
【殘破不堪卻遲遲未見修復的「黑美人大酒家」現址】

事實上,最能代表該時期的文化古蹟,按理說再怎麼輪也輪不到「黑美人大酒家」。當年引領風潮且最廣為人知、爭相傳誦者,莫過於「江山樓」。

「江山樓」原本位於今日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保安街、歸綏街與甘州街所圍成的那個區塊,在1917年落成。日治時期設有正式的「檢番」(藝妓組織),亦有不少非法的娼妓流竄在歸綏街巷弄之內。當年「江山樓」的成立,提供這些青樓女子以「藝旦」的形式在酒宴間陪酒服侍的工作機會,藝旦除了斟酒勸飲外,時而舞樂作歌、取悅賓客,後來更加入三味線(三弦)等樂器的演出、進而隆重扮妝,盛裝登台,之後藝旦成了一種特別的「藝旦戲」形式,後來甚至職業化,其原本的陪酒服務反而成了藝旦工作上的枝微末節。

江山樓.jpg
【當年江山樓風采】

台灣在當時流傳著這麼一句俗諺:「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足見當年江山樓之盛、聽藝旦唱曲之流行。

當年的太平町商社林立,巨賈富商往來者眾;藝旦成藝,更因此吸引文人雅士來往其中。有「台灣孫中山」之稱的台灣民主先驅蔣渭水先生,當年除了在太平通上設立「大安醫院(原址今日已為延平北路上『義美食品』)」、於醫院旁設立「文化公司」發行「台灣民報」之外,也趁勢在太平町開了一家名為「春風得意樓」的酒家。「受人尊崇的民主先驅開酒樓」是事實,親自去貼近歷史就是這麼有趣、這麼直接、也無懼修飾。

A05.jpg
【大安醫院當年樣貌與今日原址外觀,一旁隱約可見「文化公司」招牌,即為台灣民報發行處】

A06.jpg
【大安醫院與文化公司今日外觀】

提到蔣渭水先生,其人雖出生於宜蘭縣,但其自「總督府醫學校」(今日台大醫學院之前身)畢業之後,便留在大稻埕的太平町開院行醫;他除設立醫院,也開設酒家,以當年的標準來看,實可謂富裕愜意、十足的上流人家生活。但他卻從1921年起投入台灣的政治、組織社會運動,自當年10月17日成立「台灣文化協會」開始,蔣渭水成為在日治時期,為臺灣人民爭取自由民主權利的先行者與代表者。蔣渭水的發跡、富貴,乃至於後來一波波如潮浪般的政治追尋與衝擊,全都與「太平町」有無法分割的關係。

太平町除了「江山樓」之外,最為風雲際會、名人薈萃的場地,當推「蓬萊閣」莫屬。蓬萊閣位於今日的南京西路上,由當年知名的「淡水石油大王」黃東茂興建。蓬萊閣是當年文人雅士聚集的處所,也可以說是見證了「華人民主運動」的重要場地。1927年台北華僑在蓬萊閣為逝世兩週年的孫中山舉辦紀念會;1928年11月林獻堂環遊世界後歸台,友人暨民眾在蓬萊閣設宴為他洗塵;同年,以蔣渭水為首成立的「台灣工友聯盟」也選在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當時蓬萊閣前掛著的對聯,便是蔣渭水針對當時逐漸左右分歧的台灣民主運動力量有感而發之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1928台灣工友總聯盟於蓬萊閣成立大會(南京西路163號).jpg
【1928年台灣工友總聯盟於蓬萊閣成立大會】

蓬萊閣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轉讓給大稻埕地區的茶葉大王陳天來,1957年則是再度轉賣,改建成分駐台北、高雄兩地、擁有兩百張病床的「徐外科醫院」。此「徐」者何人?正是屏東美和中學的創辦人、促成台灣高中「北華興、南美和」時代棒球大戰的推手、人稱「大將」的徐傍興。徐院長是位客家人,除了高超的外科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對病人的關心與資助,每見貧苦人家求醫,總是主動為其簽單賒帳,前來台北闖盪的客家子弟更是感念徐院長的重情重義。當年「徐外科醫院」的求診病人絡繹不絕,甚至以一民間私人醫院之姿,與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並稱為「台灣四大醫院」。

前些日子,公共電視台將徐院長的故事搬上螢幕(劇名『大將徐傍興』),我才對這個人有些許了解;偶然間跟我媽提起,沒想到徐院長與我外婆竟然是多年舊識!興許是一份「都是客家人」的信任和親近,在徐外科醫院營運時,我外婆、我媽逢病一定前往徐外科醫院就診。在外婆記憶裡的徐院長,始終就是醫術高明、卻又沒有架子、平易近人的模樣。對她而言,「徐外科醫院」的一切彷彿只是昨日一般地鮮明。

當我走到南京西路上,卻發現原本的地址「163號」已經變成了一條巷子,只好向附近的居民打聽消息;正巧,在我旁邊就是一個檳榔攤子,賣檳榔的大姐知道我想找的是「蓬萊閣」、「徐外科醫院」的舊址時,指著163巷右方十數公尺旁的建築物說:「那才是當年徐外科醫院的所在。」原來徐外科醫院的舊址如今已經成了「賓王大飯店」;但看其規模,的確具有當年「二百床大醫院」的氣派,

1.JPG
【曾為蓬萊閣與徐外科醫院的原址今日樣貌】

如今蓬萊閣、徐外科醫院俱已不在原址,建築物也幾經拆除改建,文化歷史的保存與維護,永遠在官僚體制的麻木下,遠遠地落後在利益競逐之後。

我一直以為台北的徐外科醫院今日已不復存在,沒想到從檳榔大姐的口中得知相當意外的答案:原來徐外科醫院在幾十年前搬離了南京西路的原址之後,幾經輾轉,最後遷到甘州街去了,並且轉型兼營老人養護院。趁著找尋江山樓原址之際,我也順便拍下了今日依然存在的「徐外科」。

A09.jpg
【左︰民國68年遷徙至重慶北路二段172號「葉金塗古宅」的徐外科醫院。】
【右︰最終落腳於甘州街50號的徐外科今日樣貌】

而同樣位於南京西路上,建築外型奇特的「法主公廟」對面,則是「天馬茶房」的舊址。日治時期的知名辯士詹天馬在太平町開設了天馬茶房咖啡館,這裡成了藝術文人聚集、談論抱負、交換心得的秘密基地,也是當年被日本政府所禁、台語歌謠的創作搖籃地之一。聚集在天馬茶房的藝文人士除了交流彼此所學所知,更在該地共同關心政局、暢談國事。

03.JPG
【法主公廟】

不過天馬茶房外發生的事件,恐怕才是讓更多台灣人對此地刻骨銘心的主要原因。1947年的2月27日下午,「專賣局(今日『台灣菸酒公賣局』前身)」的查緝員在天馬茶房前,取締一位販賣私菸的婦人,因過程激烈,引爆周圍民眾憤怒,隨後更以此為導火線,民怨迅速沸騰全台,最終釀成至今仍深深影響台灣這塊土地的「二二八事件」。

04.JPG
【天馬茶房原址(今雙子星大樓)旁所立之二二八事件紀念碑】

從南京西路走到天水路45號,一棟嶄新的、即將完工落成的住商大樓佇立眼前,這裡原本是蔣渭水在1927年籌組「台灣民眾黨」時,所設立的總部所在地;「台灣民眾黨」在1931年(日本昭和六年)2月19日遭到台灣總督府的強制解散,蔣渭水等黨員更是因此入獄;在台灣民眾黨遭解散後,眾黨員便在此處留影紀念。面對著簇新的高牆大樓,喟然於我們又輕易地失去了一個見證寶貴歷史的精采遺蹟。

A04.jpg
【台灣民眾黨黨員於1931年在天水路黨部前合影,今日該處已興建全新大樓】

我從北門出發,走上太平通,最後在天水路45號前結束。一路上我想像著、尋覓著、踩踏著當年「台北人」的流行足跡,走遍今日的延平北路、歸綏街、民生西路、南京西路、天水路,走在昔日的太平町街道上;不知道再過七十年後,後人是不是也還像我們一樣:平日總是遺忘了這麼許多,卻又在偶然的一個下午會想起些什麼。



【附註】
本文所使用的圖片,凡彩色部份都是我用剛入手不到一天的單眼相機所拍攝;而其餘老照片皆係於網路上搜尋而得,若有侵權之虞,煩請不吝告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yfire 的頭像
    skyfire

    無不痴 有所思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