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左:八田與一、上中:莫那魯道、上右:蔣渭水;下:1931年獲得甲子園亞軍的嘉農棒球隊】
由魏德聖擔任監製、即將在2014年2月底上映的電影「KANO」,片中透過編劇手法帶出了八田與一完成嘉南大圳工程的事蹟。真實歷史上,八田與一與嘉南大圳竣工只比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打進甲子園早一年;而由魏德聖擔任導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所呈現的莫那魯道發起霧社事件,與這兩件事情發生在幾乎差不多的年代。於此同時,最近還有另外一部描寫1930年代的穿越電影「大稻埕」片中則是帶入了蔣渭水,蔣渭水本人的逝世、以及他所創立的台灣民眾黨遭到日本台灣總督府的解散,恰巧也都在1930、31年的前後。
目前分類:影樂藝評 (31)
- Feb 15 Sat 2014 01:42
縱橫交錯的真實
- Oct 15 Sat 2011 01:47
半個說得亂又多的好故事:賽德克.巴萊-彩虹橋
走出戲院,我終於可以附議我自己提出的可能性:這真的是一部根本不必拆成上、下兩集來演出的一部電影。「彩虹橋」有三多:戰鬥場面多、唱歌跳舞多、子彈多。我必須要特別強調:「太多,不見得代表不好。」但如果是因為劇情零散空洞而必須靠這三多來彌補的話,那就不好了。
- Sep 19 Mon 2011 17:30
半個說得不夠好的好故事:塞德克巴萊-太陽旗
打從2003年開始,我就在期待「塞德克巴萊」這部電影上映的一天;也幸好想拍這部片的導演叫做魏德聖,在眾人都不看好、多年來連基本資金都籌募不到的狀況下,他硬是成功地把這部片子生出來了!既然電影拍出來了,我也理當兌現當時的承諾:買票進場。
我是在我家附近的天台影城看的這部片,選的又是午場,全場差不多只有20來位觀眾;我很喜歡這種電影院裡人很少的感覺,但是我想導演或片商應該不太喜歡。
電影散場之後,其實我並沒有任何因為久坐或不忍尿的不適感,只覺淂縱使馬上接著看「彩虹橋」應該也沒有問題。導演把電影分成上、下兩集會有一個很冒險之處:那就是情緒的中斷;雖然魏導區分上、下集是以「第一次霧社事件」的結束作為分水嶺,但是其中有些應該接續的情緒就這樣卡住了。例如:日警小島將會如何面臨妻小被殺的狀況?莫那站在滿是死屍的運動場上要如何決定下一步?當觀眾等待下集上映之後,也許馬上就要面臨小島警察的崩潰與憤怒、必須重新回想莫那頭目下達「寫祭祖靈」這個決定時的堅決與肯定。
- Dec 15 Mon 2008 19:09
American Pastime
這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電影,台灣翻譯成「火線外的決戰點」。電影內容是以二次大戰時的美國為背景,主角則是一群因為珍珠港事件爆發、被集中拘留管理的「日裔美國人」們在美國西部某個種族隔離集中營裡的故事。
沒錯,在近代美國本土也有以種族為名的隔離集中營。
- Sep 16 Tue 2008 13:54
賽德克.巴萊 Returns
在「海角七號」可能創下臺灣上億票房的佳績之下,導演魏德聖從影最大的心願「賽德克.巴萊」終於可望實現、開拍了。打從2004年魏導首度發想、還以200萬資金拍攝酬資短片對外發表時,我就注意到了這個消息;之間歷經了籌款失敗、魏導的沉寂,讓我以為這部電影「就這樣沒了」;但是魏導始終沒有放棄,終於在試金石「海角七號」成功之後,湧入電影院的臺灣觀眾們幫忙把「賽德克.巴萊」帶回來了:Seediq Bale Returns!
「海角七號」的成功,讓媒體注意到了導演魏德聖,開始了篇篇專訪,在自由時報記者藍祖蔚執筆的某篇專訪中,魏導透露出了一些針對「賽德克.巴萊」復拍的消息與部分拍攝內容,茲節錄如下:(不想先被地雷炸到的趕快跳出去!)
- Sep 11 Thu 2008 17:10
一八九五,乙未
忽然有種感覺,2008年真像是「國片復興元年」,從「海角七號」獲得佳績並且開出亮麗票房,緊接著上場的「囧男孩」在還沒上映前,日本的NHK就買走了當地播映的版權,這是十年以來未有之事;但我個人原先最期待的並不是這兩部,而是「一八九五,乙未」;如今這部片子拍攝完成,也已預計將在2008年的秋天上映。由於題材的緣故,我不敢奢望票房能如「海角七號」這般亮麗;但卻又私底下希望能趕上這波國片復興熱潮,讓「一八九五,乙未」叫好也叫座。
- Sep 07 Sun 2008 06:00
莫等待
台灣的電影界,在拍了眾多不是太雅、就是太俗的電影之後,終於在2008年的夏天尾聲,拍出了一部可說是「雅俗共賞」的好電影:海角七號。上映三週以來的票房已經突破三千萬、而且是呈現一週比一週更棒的成績,能有這樣的好成績,當然是因為影片的內容真的有讓人感動之處。(此致:還沒看過電影的人,底下會有一點小地雷。)
劇情圍繞在七封沒有寄出的信。1945年日本戰敗,在台灣的日本人獲得遣返。與台灣女孩「友子」相戀的一位日本教師,因為感覺背負著戰敗的恥辱,而選擇獨自回到日本,拋下在港口邊痴痴等待的友子。
- Aug 01 Fri 2008 19:08
十月的天空 - October Sky
1957年的十月,蘇聯成功發射了全世界第一枚人造衛星。當Homer和全鎮鎮民一起觀看天上那道象徵著進步、希望、未來的奇妙光束直達天外,Homer第一次覺得自己跨出了「煤林」這個小地方、與世界接軌;他發現他的未來不在地底黑暗的礦坑、而是廣闊無垠的天空。
- May 28 Wed 2008 19:46
和我們一起長大的柚子
當老朋友在msn裡感嘆著「青春早就離我們遠去、我已經不知道青春為何物」,彷彿連週遭的空氣都老化下來...不行,我得來點青春的回憶,哪怕青春都成了回憶,好歹也要透過回憶緬懷一下。
來顆柚子唄?才怪,是來聽「柚子」的歌!
- Feb 29 Fri 2008 12:09
血染的風采
第一次聽見「血染的風采」,是我高中時候的事情。那時候因為參加國樂社的關係,常會到一些國樂樂器行去串門子、順便挖挖寶;所謂的「寶」,其實也只不過是一些中國演奏家的CD。在90年代初期,兩岸雖說是開放交流了,但是實際上台灣這邊還是封閉得很,想在市面上的唱片行找到這些CD,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唯有依靠「會到中國去批購樂器」的老闆們跑單幫、一盒一盒地從香港帶回台灣來。這些CD中不只國樂演奏,還有許多民俗演唱、或是中國連續劇的原聲帶,例如當年在台灣許多電視台都陸續播過的中國版「三國演義」也在架上。
乍聽「血染的風采」,就一個16~7歲的台灣年輕人而言,理應是相當遙遠、陌生的一種感受才是,但我卻是異常的感動;這一首歌曲無疑的是「愛國歌曲」的樣板之作,而且是「中國那邊兒」的愛國歌曲。但或許是歌詞的關係,他不會讓聽者在腦海裡浮現出「忠黨愛國」的熱血沸騰,而是生離死別的哀傷無奈,卻又毅然決然。
- Feb 03 Sun 2008 04:50
A knight has passed
我怎麼也想不到,竟然會在希斯萊傑(Heath Ledger)才28歲的時候,就得寫文章來紀念他。
從1997年出道演出第一部電影至今剛好要邁入第11個年頭,在2000年的絕戰時刻(The Patriot)中飾演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的大兒子而初嚐名聲,甚至就連梅伯自己都稱讚希斯會是自己的接班人。而直到2001年拍攝「騎士風雲錄」(A Knight's Tale)希斯在其中擔任主角,方才正式地吸引住大家的目光、讓大家注意到這個澳洲來的大男孩,其實很會演戲;之後他和騎士風雲錄的原班人馬演出「食罪人」(The Order)也是廣受迴響。直到2005年他參加李安「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的演出,總算是為自己的演藝生涯攀上了新的顛峰。在緊接著即將在2008上映的蝙蝠俠(The Dark Knight)中,他接演了複雜、癲狂的小丑(Joker)一角。正當大家開始要期待他的演出、等待他帶來更多更深刻的角色演繹時,他卻在2008年的美國時間1月22日死於家中,享年28歲。
- Apr 21 Sat 2007 03:05
種分
這一陣子只要轉到公共電視台,一定可以聽見一段優美的吉他、幾聲古意盎然的三弦、一個樸質實在的聲音,共同譜出一首名為「種樹」的歌曲。
[種樹]
詞:鍾永豐, 曲:林生祥, 吉他:大竹研, 三弦:平安隆
- Mar 04 Sun 2007 22:15
人生無處不董茲
辦公室裡面常會有人主動寄來一大堆的文宣或是印刷品,其實裡面有不少很實用的寶貝,例如司法周刊、司法快訊、中正文化中心節目表、公視之友...等等。反正整間辦公室大概只有我會想看這種東西,在請示過辦公室裡那位資深的阿姨之後,我就開始蒐集這類有意思的「辦公室廣告信」。前兩天院內的派信大叔又丟了一疊信件近來,裡面夾了一本國家兩廳院的節目單,我開始隨手翻閱,一邊喝口水稍事休息。
在高中、大學期間、還有玩社團的時候,我可是國家音樂廳的常客;尤其是高中時代,社團裡的學長、弟會在音樂會開始之前就選定好想聽的場次,然後找社團各樂器的老師去弄便宜的票;音樂會當天大家總是會到社辦去集合,然後一路說說笑笑地到國家音樂廳去。學生很窮,往往都是買最便宜的票,不是坐在最後面的位置、就是最高那一層。但我們深知這種音樂會往往不會滿場,特別是那些拿了貴賓席票券的達官顯要們,他們總有更重要的婚喪喜慶要趕攤,不會出現在這種文化場合裡。所以幾年音樂會「歷練」下來,我們開始學會觀察「前方哪幾排空下來的機率比較大」,然後前仆後繼往前坐;買200塊錢的票坐1200塊錢的位子是有可能的,但還是要看音樂會的內容來個別判斷。
翻閱國家兩廳院的節目單,很容易就回憶起這些事情,我想找找看接下來兩個月有什麼國樂的演出......咦,有了,「千人胡琴大匯演」...哇,這是什麼(差點把嘴裡的茶吐出來)千人匯演,去哪裡找一千個會拉胡琴的樂團團員來一起演出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也坐不下吧!
- Nov 22 Wed 2006 09:10
love actually
我很喜歡看電影,可是我很少進電影院,因為在我走出戲院時,大多數的時候心中都是覺得有那麼點後悔的,即使我已經對片子精挑細選。心想反正過沒多久第四台就會播出,到時候再看不就得了?所以雖然我很少進電影院,但是我看了很多電影,重播得多了,為了求新鮮,幾乎是來者不拒(所以如果有一部電影讓我連遙控器都不願意為它稍作停留,那真的是爛到了極點);而偏偏我對畫面的記憶力好像還不錯,只要看過一次,通常都可以藉著劇情、台詞、台步加上畫面的連結,很輕易地回答出正確的片名、集數、甚至是演員名稱與劇情大要。
- Oct 18 Wed 2006 03:08
還沒唱完的未央歌
住在紐澤西的cplin抽空返台,找了個時間和我們約在建國啤酒廠小聚聊天。cplin是我高中社團認識的學長,大我兩屆,除了在古典音樂上的素養之外,他發表在BBS站個人看板上、討論著哲學、政治、文學、電影、MLB甚至是電玩、漫畫的深度文字,也一向是我學習新知的來源之一。
那日在建啤隨意閒聊時,大家的話題從電影橫跨到書,從X Men 3講到了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寂,然後聊到了文學分類中的『魔幻現實主義』上。說老實話,聽著cplin和Soledad在講那些作者、書名,有許多我根本都是『只聽過、沒讀過』的一知半解(我果然還是對X Men 3比較能夠深入探討!);不過話雖如此,當學長提到『作者運用極快速的描述技巧,讓筆下的文字對讀者產生一種猶如電影畫面一般流暢與連貫的呈現』的看法時,社會組出身的我還是可以靠著讀過的一些作品中來體會的。所以當話題聊到『以細膩、繁複的描述』為整本書呈現手法的時候,我心裡面閃過的唯一範例,就是鹿橋寫的『未央歌』。
『生命中必然存在著某種美好,值得我們戮力捍衛、用心追求 』我總是這麼告訴自己,正如26歲的鹿橋在40年代的漫天烽火下,用年輕筆觸所寫下的未央歌一般;未央歌記錄了鹿橋心中嚮往的美好,即便是在六十餘年之後的今日看起來始終亮麗如昔。
- Aug 30 Wed 2006 01:25
張雨生
我曾因為張國榮、梅艷芳等人的相繼離去,而寫了篇感嘆『一個美好年代消逝』的文章,只不過說老實話,這些人的離去雖然的確讓我有種人生無常的嗟嘆,但都不至於讓我感受到驚愕與震撼,更遑論心中是否會有久久無法平復的情緒與感傷。可我並非是個對此毫無寄託或依戀的人,或許早在1997年底,我就已經嚐盡以上的滋味。
張雨生是在1997年的11月12日離開的,距離他出車禍的10月20號,只有短短的23天。但那23天,應該是在除了對家人或朋友之外,我唯一感到真正牽掛、憂慮、甚至是悲傷等情緒的時刻。張雨生影響我太多太多,可是他卻唱得太少太少。
- Jul 17 Mon 2006 23:21
草山吹來的風
我是個十分標準的電視兒童,不管螢幕上面演的是什麼,我幾乎從小就是來者不拒;這樣的習慣在往後也連帶地反映在我對電影的選擇上,即使是再胡鬧不過的十五年前港式賀歲嘻鬧片,只要出現在電影台的頻道上,我還是會抱著一點點懷舊和欣賞的角度『再看一遍』,而且看完。只不過,不曉得是我終於長大了,還是臺灣的電視戲劇把路走窄了,這一兩年來我實在提不起勁去看臺灣製作的戲劇節目,不管是三粒台那種專演『腦殘黑社會耍狠斜視自以為帥氣根本不寫實死拖不下檔』的摩天輪風格連續劇,或者是不知從哪冒出一堆『說著火星話使用注音文自以為把目光望向遠方一滴淚留在臉頰就是演技』的帥哥美女所主演的偶像劇,我都覺得很彆扭。
把頻道轉向其他電視台也好不到哪裡去,著名的中資台最愛播的當然就是『一瞥就有濃濃北京味兒』的中港資戲劇,更甚者是直接去買一堆日劇、韓劇回來擺在八九點的黃金時段;頻道名稱標明是『日本台』那麼播一堆日劇也就罷了,不過即使日劇好看,那畢竟都是別人家的故事,看久了也會無奈;但是韓劇是怎麼回事?一部部劇情的內容、場景、配角台詞、個性、表情、主角愛嗆的話幾乎一模一樣,唯一比較明顯的變化大概也只有每部主角和節目名稱而已,這根本就是臺灣15年前『花系列』的進化版!
可是大家愛看極了;而臺灣的電視劇卻相對地越來越衰弱,甚至連『花系列』的品質都達不到了。
- Apr 30 Sun 2006 08:22
天使與魔鬼
開門見山地說,標題『天使與魔鬼』是丹‧布朗(Dan Brown)的新書;說是新書可能不太精確,這本書完成的時間比2003年那本暢銷書『達文西密碼』還要來得早些,不過『達文西密碼』成名在先,『天使與魔鬼』反而變成了錦上添花的後作。
(本書在2009年改編電影上映,由湯姆漢克斯扮演主角羅伯 蘭登教授)
原本,我只是利用某次聚會等人的空檔,在金石堂書局隨意地看了這本書的前幾章、不到十分之一,覺得一點都沒有購買的慾望;前幾天小車向我問起這本書,我還極力勸阻他別花冤枉錢。說老實話,丹‧布朗在『達文西密碼』裡所展現的劇情鋪陳功力,實在是讓我不敢恭維,『一本小說在看了二分之一後,就猜得出來誰是邪惡一方的大龍頭』,就被歸類為『驚悚小說』的一本書而言,感覺上其實是相當虛弱的。
- Feb 04 Sat 2006 03:41
胡德夫︰來自美麗島的Bob Dylan
說到Bob Dylan,應該有不少的人都聽過這個名字,他是被後人譽為『美國民謠之父』的60年代歌手;若有人能夠被稱為『臺灣的Bob Dylan』,那麼這個人的音樂、歌聲、琴藝應該也就無須用任何文字的加以贅飾,因為美麗的歌謠與聲音,光用筆是寫不出來的;而除此之外,更代表了斯人在樂壇中象徵『先驅者』的步伐,足以讓後來者讚嘆與追隨。
胡德夫,臺灣的Bob Dylan。
只是,別說你沒聽過胡德夫,連我也是一個禮拜前才首度聽到他的名字、他的歌,這一切都多虧了偉大的公共電視台所播出的民歌三十下半集。(公共電視台從此必須冠上『偉大的』頭銜,因為公視除了讓我能看見2005年在MLB奮鬥的王建民,現在又讓我聽見胡德夫。)
- Jan 08 Sun 2006 04:28
唱不出口的歌
昨日下午,在公共電視台轉到了一場音樂會,一場名為『民歌30』的紀念音樂會,忽然有種很熟悉的惆悵,一種人們同舟共濟、彼此緬懷的熱情;一種渴望世界美好、熱情積極的氛圍。有時候我會跟朋友們說:『為什麼我們這麼不受約束卻又乖巧有禮、為什麼明明前途灰暗但是我們還是熱情滿滿?大概是因為我們都出生在民歌世代吧!』別小看小孩子的記憶,至今我還很清楚的記得,自己在1、2歲時,常常聽著廣播裡面傳出來的『拜訪春天』、『曠野寄情』、『中華之愛』、『木棉道』、『外婆的澎湖灣』......我老媽告訴我,當年只要一聽到廣播裡面傳來這些歌曲,我就會很認真地盯著我家客廳的兩顆老式音響的大音箱、用手打拍子。
電視台的音樂會裡進行到了一半,李建復出場了;我想,25歲以上的人們,應該沒有人不認識他的吧?耳熟能詳的『龍的傳人』就是靠他唱遍大街小巷。斯文的外表,可是嘹喨高亢的歌聲,他的歌曲裡面充滿了一種對國家民族的熱情澎湃,以及一種人文意念的激盪昇華。『什麼樣的時代,就會有什麼樣的流行』,李建復絕對是當年的指標,也是民歌界最被懷念、最具有代表性的聲音。
唱完成名曲之一的『曠野寄情』,他邀了一個人到舞台上來:『龍的傳人』的作詞作曲者侯德健。當年的詞曲創作者、歌曲原唱要一起在舞台上面聚首、合唱這首『龍的傳人』,光是用想像的,都會覺得這個畫面很雋永。因為那不僅僅是兩個單純的歌手與詞曲創作者,更是一種流行樂史上的歷史銘刻、一種在特殊時空背景下永遠不能被忘記的聲音與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