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棒球賽從第一場的中華台北 vs 南韓,到昨晚的中華台北 vs 中國,先去除中間兩場技術落差過大、數據偏離峰值較多的球賽, 會發現這是「相當典型的短期盃賽」 ,而先不論許順益總教練內心是否存在著業餘與職業的派系心結,就是只願意使用以業餘為主的班底,但從成績來看,他的確獲得了最好的結果。
這次亞運成棒代表隊由於是以業餘(主要是合庫、台電,外加崇越隼鷹的姜建銘)為主體,所以在由合庫總教練許順益的調度之下,呈現出和職業棒球調度完全不同的思維與比賽風格。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投手的調度,尤其是中繼投手。當然,昨晚的比賽雖然也看見「一人左」調度,但其實當總教練在換下先發投手之後上場的第二任中繼投手,總教練原本的規劃應該是如同第一場比賽希望他至少能夠完成3局的投球量。而這和職棒目前多見的「中繼一局」概念就不一樣,比較像是「雙先發」概念。而這也許是與一般業餘球隊球員相對來說較不充裕有關。而事實上那些進入職棒後轉為中繼後援的投手,原先也大多是以先發投手起家,投個幾局當然都不是問題。而在一開始就設定多局數投球的狀況下,只要先發投手一有狀況可以直接換下 (業餘也較少考量投手的勝投場次)、接替的中繼也知道自己不會只投幾個人次,這樣的調度在某個程度上其實也減少了教練做出「偷球數」的舉動。
再者是壘上有人時的進攻方式。不過這裡看的不是與中華職棒的比較,而是在大聯盟體系下進行比賽、成長的中國隊。從中國隊的進攻跑壘、衝刺守備,都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速度」;昨天的比賽中,有好幾次中華台北的防守稍稍有些瑕疵,就幾乎讓中國隊打者上壘 (只差半步),而到了第八局就真的在野手將球擋住漏但距離稍微遠一點的狀態下,中國打者就上壘了(領先半步)。而當韓國隊拿場地太糟糕做輸球的藉口時,卻看見中國隊的選手每個接球都是全力衝刺,不在乎腳踝、不在乎韌帶,即使是陰暗場地中根本看部清腳下土地狀況的界外區,都可以看見他們「沒有明天似的」全力衝刺。而這種態度不管在進攻或防守,都會帶給對手莫大的壓力。
此外就是業餘的打擊。只看第一場和第四場比賽,其實這次中華台北代表隊的表現完全就是「貧打」,甚至不像富邦悍將只是「接不上」而已,而是根本「打不出去」。這一點或許在台灣棒球界來看是職業棒球確實碾壓業餘棒球的地方。但由於到目前為止教練團只動用了職棒支援的詹子賢和林承飛在這兩場比賽中上陣,而第一場詹子賢表現不佳、第四場林承飛則是被一個打擊表現更爛的業餘選手給替代下場,所以中職的打擊優勢到目前為止也實在沒有突出的表現。
不過似乎可以看得出來,許順益教練和這些業餘球員比較擅長在高度壓力下「穩定演出」的比賽模式,防守球員不容易出現失誤,投手不容易投球連續失控因為調整迅速,也或許因為總教練就是較熟悉這些業餘球員,所以到目前為止的比賽通通以業餘為主。但其實比賽樣本數也還不夠多,也許得等到棒球賽程完全結束才能做出更精準的判斷。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短期盃賽」,其實這類盃賽在排除掉實力差距較大(主要指的昰基本功) 的球隊之後,剩下的球隊比的「就只有輸贏」,而非「國家棒球整體實力」。就好比曾在2015年棒球世界12強賽中獲得冠軍的南韓、以及兩度取得世界棒球經典賽冠軍的日本,難道這兩國的棒球實力都勝過美國?但其實我相信到目前為止,在地球上棒球實力最強的國家還是美國無誤,但比賽勝負則不然。就以今年的中國隊為例子,他們在本屆賽事中看來之所以進步神速,其做法就如同我們1986年的奧運代表隊一樣:群集國內好手組城頂尖隊伍,在賽前經歷大量比賽的磨練,直接與世界各地球隊進行比賽,同時在以大聯盟體系為主的教練團帶領下學習美式棒球觀念。當這群由13億人中挑選出來的運動員、以這樣的方式砥礪之下,則淬煉出來的單一球隊之實力自然不可小覷;但若論國家整體棒球實力,那當然還是比不上大多數的棒球強國。
台灣在1986年到1992年也曾經採取這樣的方式訓練代表隊,但在後來好手紛紛加入草創職棒聯盟之後,體委會不得不改變做法,改行賽前徵召、短期集訓的方式。在世界各級比賽中的成績或許不再如同在那「輝煌年代」痛宰世界各地選手一般,但若與當年相比,如今棒球運動發展在各層級都有明顯的長足進步,也許整體程度還比不上美國日本,但從運動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實這麼做才是正軌:唯有層層厚實真正的實力,堆疊出來的金字塔才夠穩固。
明天即將面對日本代表隊,中華台北代表隊只要能夠「不讓日本隊贏超過2分」即可晉級冠軍戰;雖然日本代表隊全由非職業的「社會人球隊」球員組成,但在一翻兩瞪眼的短期盃賽中,又有誰能保證比賽的結果呢?
如果「棒球」是我們真正的國球,就不要讓「贏球」變成唯一;比賽只不過是一時的成績展現罷了,在累積實力之外,一定還要去感受這項比賽帶來的快樂和參與,才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