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華民國第一共和 1912-1928:北洋共和】

19111010辛亥革命後,撼動清廷,經當時清廷總理大臣袁世凱居中斡旋,致使清帝退位,191211日,中華民國正式建國。此階段後期各地軍事力量綜合交錯,形成分裂割據互戰態勢,直至19281229日中國東北宣布易幟,以中國國民黨為主體的國民革命軍統一全國為止,方結束北洋政府主政後期的軍閥混戰,中華民國達成形式上的統一。在此期間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

歷數北洋政府執政時期,曾在民國元年(1912)3月8日由當時在南京的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在3月11日由臨時大總統孫文公布施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生效,取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後繼北洋政府早期的根本大法。

民國3年(1914)5月1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取代元年時由南京臨時政府所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約法》在民國5年(1916)袁世凱成立中華帝國時遭到廢除,之後再未恢復。

在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政府回歸中華民國政府體制,然而各派軍閥對於《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態度不一,引發存廢爭議;直到民國17年(1928)中國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讓中國達成形式上的統一之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方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1912-1928_十二章國徽。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徽,亦為中華帝國國徽。-Twelve_Symbols_national_emblem_of_China.png

1912-1928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十二章國徽,亦為中華帝國國徽。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1929-1949:國民共和,前段】

此為由中國國民黨為主體,組成「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時期。

自1925(民國14年)至1948(民國37年)之間,中國國民黨發生八次分裂;民國16年(1927)中國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尚未完成北伐,中國國民黨面臨內部因蘇聯的介入與中國共產黨的滲透,加深了派系路線不同的歧異與矛盾。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決定發動清黨;雖然此時尚於北伐階段,然而此一舉動引響日後甚深,最終導致國府分裂(寧漢分裂);1931(民國20年)蔣介石以政見不合為由,將黨內大老胡漢民軟禁於湯山溫泉,史稱「湯山事變」,此舉導致廣東籍國民黨政要南下廣州聯合廣東軍人,在廣東成立國民政府與非常會議,中國因此分裂為南京國民政府與廣州國民政府,史稱「寧粵分裂」。

這段時期
中國共產黨崛起,南京國民政府發動數次剿共戰爭,1933年日本關東軍擅自出兵佔領東北、1937年發動侵華戰爭、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國家雖號稱共和實各方勢力依舊拉鋸、山頭林立,同時國際間法西斯主義與帝國主義聯手發起戰爭,一時之間內外夾擊。

這段時期的國家最高法律的進展則是在民國20年(1931)5月12日,由國民會議制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同年6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施行,算是開始實踐孫文當年的「軍政、訓政、憲政」進程的擘畫。

民國34年(1945),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邀集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國青年黨、民主同盟等政黨政團及社會賢達人士一起餐與政治協商會議。之後由於國共意見分歧,中國共產黨與民主同盟宣布退出制憲工作,因此便在中國國民黨主導下,與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國青年黨等共同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於民國35年(1946)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並於民國36年(1947)12月25日正式實施。 

 

1928_中華民國國徽.png

 

1928迄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徽

 

1940-1945_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 Emblem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Nanjing_1940-1945.png

1940-1945,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 (汪精衛政權)國徽

 

【中華民國第三共和1950-1995:國民共和,後段】

1949年,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反叛勢力在中華民國領土範圍內開始對政府與軍隊展開軍事攻擊在佔領一定面積的土地之後建立新的國家,國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此舉最後導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1949年播遷至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簡稱「台澎金馬」)為主的區域,繼續在這塊區域延續國祚至今,同時持續維持政府機關與軍隊運作,對台澎金馬仍保有事實上的治權。

而甫施行不到兩年的《中華民國憲法》因中國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失利輾轉遷臺之後,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警備總司令陳誠於民國38年(1949)5月19日頒布戒嚴令,宣告自隔日(5月20日)中原標準時間零時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致使《中華民國憲法》遭到實質凍結。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遷台之後持續與中國共產黨極其建立的政權與國家(雖從未進行官方承認)進行對抗,並認為有必要鎮壓臺灣境內所有可能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活動,以此作為持續戒嚴令運作的理由。直到民國76年(1987)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蔣經國宣布自該年7月15日解除該戒嚴令為止,一共持續38年56天,成為全球近代史上持續第二長的戒嚴時間(僅次於敘利亞戒嚴時期:1967年至2011年)

解嚴之後,開放黨禁、報禁,自1991年起,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內部因應來自民間的呼聲,開始陸續推動修改憲法,以增修條文方式陸續凍結原本憲法中無法適用的部分,並在1996年由中華民國台澎金馬地區選民直選出總統,自此中華民國主權正式由台澎金馬地區人民所擁有。

針對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斷在國際間宣傳所謂的「反對台獨、祖國統一」等言論,然而事實是:從中華民國內部發動軍事政變屢次謀獨者始終都是中國共產黨從在共產國際扶持下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年1月-1937年9月6日)、對日抗戰期間成立的陝甘寧邊區(1937年-1950年間),直至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佔有中華民國原有之大部分領土。

 

1996-至今 中華民國第四共和:台灣共和】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之間的對抗性質至今仍各執一詞、眾說紛紜,雙方領土與邊界問題至今依然解答。在中華民國1991年之後的數次修憲中也確立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行政上彼此互不隸屬的事實。

1996年中華民國舉辦首屆總統民選,並由包括在野黨民主進步黨以及另外兩組獨立參選的候選人與執政黨中國國國民黨共四組一同競選。自此之後,中華民國之主權確定由中華民國台、彭、金、馬地區人民所有。至今已連續舉辦8屆總統民主選舉,期間並經歷三次政黨輪替(2000年、2008年、2016)
 

中華民國對於中國共產黨所發起的獨立運動無力阻攔,也無力回復對中國大陸地區在1949年之前的領土狀態,因此在1991年之後的修憲中將失去領土的爭議暫時擱置。並於1996年之後藉由進行「總統全民直選」的方式確認中華民國主權歸屬於台馬地區國民,國際間的認知則是將台澎金馬地區通稱為臺灣,並在國際間以Taiwan代稱正式國名「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以區別主張本身代表China且唯一代表China的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結論》
一、Taiwan的中華民國 與在China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實屬兩國,而這個局面是由中國共產黨在1949進行軍事叛亂、武裝奪權後建國所導致。


二、中華民國1991年自2008年間的數次修憲,正視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之間互不隸屬、互相分治的現狀,仍持續擱置尚未經國民公投確認的事項為:

1.是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

2.是否確認放棄爭取國際上China的代表權?

3.是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主張對China的唯一代表權?

4.是否確認放棄中華民國於1949年之中國大陸領土疆域?

前述爭點若一日未經由全民公投程序確認,在中華民國內部關於『「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確認「領土互不涵蓋、各自獨立」』的法律狀態便一日不能確認,惟行政上互不隸屬已於1991年後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確立

 

{本文僅係個人見解}

 

2024/10/05 總統賴清德於113年國慶晚會談話

20240520_skyfire@PLURK:有關賴清德「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人設.jpg

【註】2024年05月20日前後,我針對賴清德自稱「台獨的務實工作者」這件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從五個月後的國慶談話內容來看,應該還算準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yfire 的頭像
    skyfire

    無不痴 有所思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