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職棒打了十五年,在今年雅典奧運失利之後,終於有球團開始重視『二軍』這個問題,並且即將組成類似的組織,讓在登錄名單以外的球員,進行比賽。甫接球隊第二年的高雄La New熊是最先有這樣的想法的球團。但是網路上卻開始有人認為『La New並未買斷球隊,而是與聲寶企業共同出資成立子公司來經營球隊』,因而質疑La New企業與球團這兩年來的用心經營。
不由單一企業或集團買斷球隊,而是由多個企業出資合股,投資子公司來經營球隊,與企業本身是否無心經營球隊,是完全兩碼子的事情。而恰好相反的,我認為不由單一出資的股東公司擁有的球隊,會更有永續經營的可能性。

或許就球隊經營者的角度來看,會覺得與人共有球隊會『無法隨心所欲、全力施展』;但是就球迷、球員、球團的角度來看,卻正好是一種『讓資方無法為所欲為』的強力保險。這其實是一種平衡,單一企業獨資買斷球團,若是企業主有心經營,自然是球迷之福,但卻容易形成大好大壞的局面;許多企業出資合股共有球隊,卻能夠取得較平衡的模式,建立起較長遠的機制與市場。

另外,雖然主客場制度施行與否在台灣一直有爭論(我本身是支持主客場制度的。不過這點和我本篇想講的無關,先跳過。),而單一地方性企業的財力或許比不上某些大型財團(例如統一企業);但是若當地的地方性企業可以聯合起來,以『兩家到三家公司分別持股』的方式共同挹注、擁有、經營一支球隊,對於在地居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壞事。球隊不會因為其中一家企業抽腿而解散,但是卻會因為地域關係而吸引更多當地企業爭相加入經營;球迷不會失去心愛的球隊,球隊則會因為當地球迷的支持而獲得收益。在此同時,球隊也不會因為一昧追求收支平衡、獲益而採取『過度失衡』的開源節流方式;球隊解散的風險也會相對分散、減少。

就台灣這15年所發展的職棒來看,小企業獨資擁有職棒想賺錢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兄弟象隊的確是達成了)。但若想要在球隊的體質上、球員的待遇上、球場的設備上、隊員之間的競爭力上...都有更多的提昇的話,不花更多的錢是不可能辦到的。

企業規模較小-->資金不足-->球團硬是獨資經營-->開銷太大->只好開源節流(砍人、砍薪水、全身貼滿贊助廣告、球員接通告比揮棒練習時間還多...etc.)-->企業開始回本了-->可是球員薪水照樣低落-->企業剛回本正在數鈔票,壓根不想花錢成立二軍-->缺乏競爭、沒有獎勵,球員們的球技開始不進則退、並且日漸惡化-->不花錢成立二軍,球員受傷了也只能在一軍的例行賽找機會調整(球迷買票去看球員作調整?!)-->流失許多有潛力的棒球好手-->國家整體棒球實力不升反降-->球迷失去看球的動力-->票房變差-->其他企業無意贊助或介入經營-->企業出資經營職棒規模就越來越小...

我要強調,以上的流程並不能完全代表台灣棒球實力不升反降的原因,但卻很明顯可以看出這是一種惡性循環。相反的,如果職棒的經營有了新的改變與突破的話,卻很有可能因此提昇台灣整體的棒球實力。

該不該做、想不想做、要不要做,和『買斷球隊與否』毫無關係;最主要的,是要不要花錢、願不願意花錢、如果沒錢肯不肯讓有錢的人來共同參與...。

或許某些球團已經開始嚐到獲利的滋味,但是仔細想想,錢是進了經營者的口袋中,但是這些錢是拿什麼換來的呢?

很有可能就是台灣日漸低落的棒球水準啊!

值得嗎?

去問那些經營者吧!只是對他們來講,
『有錢入袋』或許才是比較爽的事情;
而『有錢入袋又可以不用跟別人分享』...可能就更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yfire 的頭像
    skyfire

    無不痴 有所思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