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下午和cplin學長聊了一下,原來最近學長也很熱中MLB的比賽。我自己也是個喜歡看MLB的人。託Wang的福,現在轉播的MLB球賽變多了,即使不上MLB官網去購買MLB.TV也沒關係,不會錯過太多想看的球賽,因此這一、二年實在是把我棒球胃口撐大的關鍵期;看完MLB之後再轉過頭來看CPBL,抱著歡樂心態的時間實在是比嘆為觀止的讚賞時間多出太多太多;畢竟一個聯盟在成立十七年之後,球團還在使用『正值草創階段,希望球迷共體時艱』的官方新聞稿,要再寄予多大的期待其實已經很困難了。
以上是抱怨文。

和學長聊著聊著,話題談到了在批踢踢BBS站的MLB版上有關鈴木一朗的討論串,該討論串的重點主要是圍繞在『一朗到底強不強?』這個問題上。其實這應該算是陳年舊話,這類的討論三不五時就會出現在各個棒球相關板上:在王建民的版上討論小王強不強、在洋基的版上討論洋基強不強...等等,而不管在哪個版上討論哪個人的表現,到最後一定會出現許多的數據神人,用一種『數據平八方,紀錄蕩天下』的氣勢和姿態,來對抗(或是渡化?)發文內容總是『我覺得』、『我認為』、『可能是』的感想魔人。

MLB版上這類的討論自然也不會少,學長就推薦我看了部分討論串,而我覺得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棒球發展百來年,很重要的一個特色就是『紀錄』。雖然其他的比賽也有紀錄,但是棒球的紀錄可以說是最全面也最完整的;紀錄除了變成一種對比賽的記憶,更衍生出了許多的『數據』和『指數』,像是最常見的打擊率、三振數、全壘打數、救援點...等等,這些數據提供給所有人作為各自的判斷使用:教練仰賴數據做出判斷、球員以數據爭取獎金、球迷就以數據來互相駁斥或聲援。以完整的紀錄和數據、使用複雜的指數分析後,再來決定戰術或調度的作法,就是所謂的『ID野球』。

數據和紀錄絕對是棒球發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環,這一點是著毋庸議的;但是若要根據數據就來判斷『誰是最強的第一棒』、『誰是最強的外野手』,我則不以為然;數據的確可以提供比較、促進判斷,各類指數也的確可以透過公式演算來表達差異,但是這些都不該是一種『絕對』的證據,甚至是奉為圭臬、不可質疑地標榜之。在棒球的領域中,『數字的確會說話』,但是數字說的不一定就是絕對真理。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看過比利克里斯扥導演的『61*』(國語片名是"棒壇雙雄")?電影的內容是在描述1961年同屬紐約洋基隊的Roger Maris(1934~1985)和Mickey Mantle(1931~1995)共同競逐由Babe Ruth(1895~1948)所創下的單季60發全壘打的紀錄。當年創下紀錄的並不是當時洋基隊的人氣王Mickey Mantle,而是出身偏僻的北達科塔州、剛從皇家隊被交易過來、不擅言詞、缺乏趣味、毫無"Yank style"的Roger Maris。面對近乎神聖的『Babe Ruth障礙』即將被這樣一個人打破,從當年的MLB主席Ford Frick到大部分的洋基球迷,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狀況。

『Babe loves this record.』他們是這麼說的。

可是眼看著Mickey Mantle在競逐上落後、而Roger Maris的破紀錄顯然指日可待時,主席Ford Frick開始放出大絕招,他宣稱:由於Babe在1927年創紀錄時的球季是一五四場比賽,1961年卻已經變成一六二場,因此『鑑於基準點不公平,如果是在多餘的八場中創下的紀錄,一律要加上星號(*)以資區別。』

關鍵的第一五四場比賽恰巧在Babe Ruth的家鄉巴爾的摩迎戰金鶯隊,賽前已經累積了59支全壘打的Roger Maris在全場五次的打擊機會中無功而返;Ford Frick的計策成功了一半。但是這仍然擋不住Roger Maris,在最後的八場比賽中,他再擊出了兩支全壘打,他超越了Babe Ruth的60支,但是他的紀錄卻是『61*』。當MLB在1991年終於不在執著於場次增加問題、將星號去除、承認Roger Maris的全壘打紀錄時,已經太晚了;Roger Maris已在1985年去世。

『他從來不知道這個紀錄屬於他自己。』電影裡的最後一句旁白是這麼說的。

從棒球運動的實然面來看,實在也不能說Ford Frick的說法完全沒道理;因為『的的確確是多了八場』。這當然是Ford Frick不願意紀錄被打破所施展的惡劣手段,否則的話他不應該只注意到場次的爭加,還應該要公平地注意到1927年的時候並沒有夜間比賽、1927年的投手大多是以直球為主而1961年的打者得面對許多許多的變化球(例如在Roger Maris第一五四場關鍵的第五打席,金鶯隊換上一位『蝴蝶球』投手,這種球路以『球不旋轉,但卻會隨著場內氣流胡亂飄移』著稱,在1927年還沒有這種難打的球路出現。)、1927年的選手在比賽時不需要做長途的移動...等差異。

沒錯,會影響棒球的因素,實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但是我們現在都了解:這些因素不會影響到Babe Ruth的偉大,或是Roger Maris的紀錄。棒球顯然不僅僅是紀錄而已,否則Roger Maris的成績在當年不會被喜愛Babe Ruth的人加上星號;但是紀錄依舊是重要的,所以Roger Maris的61支終究歷史留芳。

誰比較強呢?

棒球是團隊的運動,每個人的表現都會互相關聯,一個擅長打全壘打,但是隊友毫無建樹的強打者,在帳面上對球隊的得分貢獻可能還不如一個只會打安打,但是打擊時壘上總有隊友上壘的巧打型打者。洋基隊的打者不會對上洋基隊的投手,紅襪隊的投手也三振不到紅襪隊的打者,這難道不是一種不公平嗎?要以這種狀況下產生的數據來獲得一個『最強』的絕對答案,實在不是很理性、客觀的一種做法,即使拿出生涯數據來說也是一樣。

CPBL的全壘打王難道就勝過JPB、MLB沒有獲獎的球員?王貞治終其職業生涯打出868支全壘打算不算是全世界最會打全壘打的男人?難道CPBL當年的龍象大戰就一定不如JPB的巨人vs.阪神?

我知道即使這麼說,『誰比較強』還是一個永遠會被拿出來爭論的話題模式;數據、紀錄和各種指數依舊不會因此折損其在棒球世界的重要性;而即使是這樣的萬年爭論,也依舊會是棒球國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必然。但是在棒球的領域中,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偉大成就或是非實質貢獻,是無法被數據量化的。

最近臺灣的CPBL剛結束上半季的比賽,其中統一獅在上半季後20場找來一個洋將投手『比爾』。打從比爾第一天上場投球的起算,統一獅達成了十七連勝的CPBL新紀錄;而在這十七場比賽中,當記者問到球員、教練『為何能夠持續保持連勝』時,幾乎每個人都會提到比爾這個投手所帶來的改變和影響,大家一致認為是比爾為球隊帶來這一波連勝;因為『場下總是歡樂、場上拼盡全力』的比爾改變了整個團隊的打球心態和球隊氣氛,這完全就是肉眼看不見的一種心理作用。

而比爾其實在這十七連勝之中只貢獻了四勝,尤其是當他在他的第五場先發時(球隊的第十八場),反而還終止了統一這一波的十七連勝。但是始終沒有人否認比爾在上半季末的確為統一獅隊帶來『實質的貢獻』,上至球團領隊、總教練,下至所有球迷都這麼認為,甚至連轉播的球評都在下半季開賽而統一連輸兩場之後說出『比爾不在,統一就打回原形了』這樣的評語;即使『比爾效應』是無法被數據化的一種『印象』而已,但是為球隊帶來十七連勝,就是實質的貢獻。

我個人嘛,還是選擇比較輕鬆的把棒球當作一種嗜好、一種運動、一種生活內容、一種帶來驚奇與趣味、對抗與認同的禮物:老天爺給的那一種。

Baseball game嘛,就是game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yfire 的頭像
    skyfire

    無不痴 有所思

    skyf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